若非萬種飛煙都過眼

怎會迷戀巫山的那一片

若非海枯石爛相看兩相厭

怎又會弱水漲桑田

以為銜泥歸來舊堂前

是我似曾相識的那一面

以為積雪成川有孤鴻不知疲倦

印下你歲月的足尖

聚似飛霜不肯融

散如塵埃各西東

痴人說著夢

都道情之所鍾

求不得就偏寵

心猿意馬就相擁

是風動 還是幡動

輪回難道就不同

你是我身外

化白雲任去來

推開孤城萬里

吹渡春風幾千載

我是你途中

有青山撞入懷

不動聲色見你如是才自在

難道逆水行舟的執念

是你刻在船舷的那一劍

難道臨淵而羨又紛紛得魚忘筌

也值我緣木求此願

聚似飛霜不肯融

散如塵埃各西東

痴人說著夢

都道情之所鍾

求不得就偏寵

心猿意馬就相擁

是風動 還是幡動

輪回難道就不同

你是我身外

化白雲任去來

推開孤城萬里

吹渡春風幾千載

我是你途中

有青山撞入懷

不動聲色見你如是才自在

你在我身畔

聽竹林正搖亂

侵如野火紛燃

震如千軍雷聲綻

我在你此岸

立風雨安如山

不動於心見你如是才無憾

是风动

《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巫山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相看兩相厭

《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心猿意马

心猿不定,意馬四馳,神氣散亂于外,欲望結丹,不亦難乎!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山元不动

青山元不动

林清玄

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

青山入怀

初见嵩山

张耒·宋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痴人說夢

不明事理的痴人,聽完荒誕說法後卻信以為真。

後用「痴人說夢」比喻說法荒誕,不切實際。

逆水行舟

逆著水勢行船。勉勵人不論學習或做事都要不斷努力,否則就會落後退步。

《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

梁启超·清

“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

緣木求魚

释义

爬到樹上去抓魚。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典故

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天下。孟子認為,要以仁德統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顧、愛護百姓。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的父兄、愛護自己的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的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的。後來《孟子》原文的「緣木求魚」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刻舟求劍

释义

劍掉入水中,在船舷刻上記號,待船停止後仍從記號處下水尋劍。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典故

《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战国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得魚忘筌

释义

捕到魚後,便忘掉了捕魚的器具。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後亦用「得魚忘筌」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典故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临渊羡鱼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情之所鍾

情感所專注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